师范专业认证
师范专业认证
 

以磨课促成长,以认证强素养——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组开展师范认证导向下教学研讨活动

2025-09-26

 

为深入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强化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衔接,923日,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组在教研室主任张玉萍老师主持下,开展“教学目标设计”专题磨课研讨活动。课程组负责人陈越及全体教师参与本次活动,通过“试讲展示—专家点评—集体研讨”模式,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走深走实。活动伊始,课程组负责人陈越老师强调,“语文学科教育学”作为师范类专业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师的关键载体。在师范认证背景下,课程需以“产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突出“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培养。“本次磨课聚焦‘教学目标设计’这一核心模块,正是为了帮助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为未来课堂教学奠定方法论基础。”陈越表示,课程组将持续以磨课为抓手,推动教学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何倩老师以“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为主题进行20分钟试讲,通过“生活化导入—理论拆解—实操演练”三维度,生动呈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要义。试讲中,她以“开车需导航”为生活化比喻导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的‘导航仪’”:“若目标模糊,课堂就像无舵之舟。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一比喻迅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激发学生思考。核心理论讲解环节,何倩老师系统阐释了“三维目标”与“ABCD撰写原则”两大核心内容。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强调“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三条线’,而是相互渗透的‘共同体’”。在“ABCD原则”拆解环节,她通过“模糊目标vs规范目标”对比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撰写规范:明确“初中/高中学生”或“师范生未来教学场景”的对象(A),用“分析”“设计”等可观测动词替代“理解”“掌握”等模糊表述(B),说明“结合课标要求”“在给定教学案例中”等具体情境(C),并量化“独立完成3个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撰写”等程度标准(D)。互动与评价设计环节,何倩老师设置教学目标修改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运用ABCD原则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小组展示+互评”深化理解。她采用“过程性评价(讨论参与度)+成果性评价(作业规范性)”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引导其反思“如何将目标设计与未来教学实践结合”,体现了师范课程“实践导向”的鲜明特色。

试讲结束后,课程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展开深度点评。扈明聪老师高度肯定何倩老师“互动设计鲜活、教学表达流畅”的优势,认为小组讨论与现场互评环节“有效激活了学生思维”。同时,他建议进一步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阐释,明确其与其他目标的内在逻辑关联,避免概念化解读。针对师范认证要求,他特别强调需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建议在目标设计后增加“即时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与学情的适配性及课堂反馈的调整方法,让反思成为师范生的职业习惯。张燕老师补充点评时指出,试讲逻辑递进清晰,体现了“为何设计—如何设计—如何优化”的闭环思路。她建议在后续教学中强化重点内容的导向性,明确告知学生需掌握的关键步骤,并清晰界定“三维目标”与“四维目标”的适用场景,避免师范生混淆。

教研室主任张玉萍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磨课活动是课程组落实师范认证要求的具体实践,为教师搭建了“互学共研”的专业成长平台。她强调,全体教师需以认证标准为“指挥棒”,聚焦三大任务:明确定位,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贯穿课程设计全过程,重点提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育人能力;深化改革,推动课程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深度衔接,开发“案例库”“反思日志模板”等教学资源;常态推进,建立“磨课—点评—改进—再实践”的闭环机制,每学期围绕1-2个核心模块开展专题研讨,确保课程质量“持续改进”。

本次磨课研讨活动既是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组响应师范认证的生动实践,也是教师团队深耕教学、追求卓越的缩影。未来,课程组将继续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理念,在教学内容创新、实践环节优化、评价体系完善上持续发力,为培养“师德高尚、专业扎实、善于反思”的高素质语文教师奠定坚实基础,以课程建设高质量助力师范教育内涵式发展。

 


 

 
 
 

联系电话:028-61565368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29 15: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