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一步提升新闻学子的新闻素养,11月10日下午,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举行。文法学院学生代表曹玉、李欣芮和传媒与演艺学院学生代表在教务处教师戴奇林的带领下,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深刻领会新时代新闻工作的职责与使命。
本次巡讲团成员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农民日报社等全国顶尖媒体的优秀记者组成。活动过程中,8位记者生动的分享内容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师生。
脚踏实地,书写真实
人民日报社“侠客岛”编辑宋爽的发言成为现场的亮点之一。她以《十年,一座岛》为题,结合个人经历,深入阐释了编辑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她讲述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保持新闻敏锐,及时报道、坚守真相。宋编辑的分享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新华社记者周圆则分享了他随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报道的经历。周圆介绍了自己在168天、3万余海里的航程中所见的变化与坚守,既展现了极地环境的神秘,也体现了新闻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不屈精神。他的经历鼓舞了学生们勇于迎接新闻实践中的挑战,探索世界、记录真相。
根植基层,心系人民
广西日报社记者谌贻照分享了他二十余年扎根基层的经历。20年前,他曾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采访,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做老百姓喜欢的记者”,在基层中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心记录人民生活。谌记者鼓励学生立足家乡,从真实生活中挖掘新闻,记录社会的脉搏与温度。
农民日报社记者江娜讲述了她作为“三农”记者20年间的切身体会。“到最近的现场去”,是她从业以来最深刻的感悟。她坚定地认为,作为一名三农记者,有义务深入一线、倾听农民的声音。她用职业经历诠释了“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信念。
深入一线,直面挑战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李颜君以《我卧底的360个小时》为题,讲述了他作为调查记者的深度调查经历。他分享了自己潜入一线暗访,揭露商家高价售卖螃蟹、火锅店使用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李记者的故事展示了新闻工作者在揭露真相方面的坚定与勇气,为公众利益不懈努力。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记者陈旻翔分享了自己在雅江森林大火报道中的所见所闻。他讲述了在救援途中,如何记录下消防人员的英雄事迹,如何将“阻击大火,保卫雅江”的感人故事传播出去。陈记者的分享让学生们认识到,面对突发事件,新闻人需要快速反应、冷静观察,用文字记录下现场最真实的感动。
记录时代,讲述希望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鄢婧雯以“书写湾区‘关键一横’”为主题,分享了她报道深中通道建设的故事。她描述了深中通道这一重大交通工程如何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她认为新闻报道应像通道一样,联通人心,将故事传递到受众心中。她的分享让学生们意识到,新闻报道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搭建情感桥梁、沟通社会的责任。
辽宁省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马月分享了“铁蛋姑娘”赵家琦返乡创业的故事。赵家琦带领铁岭“甜掉牙”地瓜在电商平台销量飙升,成为助力家乡经济发展的“兴农人”。马记者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年轻人扎根乡村、振兴家乡的具体实践,启发在场的学生关注乡村振兴,用新闻记录希望、书写青春。
汲取新闻精神,增强专业实践
此次巡讲活动不仅带来了新闻从业者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还特别设置了提问交流环节,为各大高校的师生们提供了与优秀记者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我院学生曹玉与广西日报社记者谌贻照就“大学生如何深入基层报道实践”展开了深入讨论,谌记者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带着情怀去观察、感受和记录家乡的真实故事,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在此次活动中,我院学生代表不仅汲取了来自新闻工作前沿的声音,也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鼓励学生扎实掌握基本功,将所学融入实践,努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力军。
联系电话:028-61565368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