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文法学院青年教师许静赴北京参加“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研修班”并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

2023-09-04

2023年7月21日-7月22日,我院青年教师许静参加了由外研社在北京举办的以“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为主题的专业研修班。

本期研修班特邀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主讲黄国文教授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IEA)中国地区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何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界代表,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2021)。两位专家通过理论讲解、方法阐释、案例分析等方式与320余名参班教师共同探讨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发展与生态话语分析的中国实践,助力参班教师领悟生态语言学发展前沿,提升生态话语分析能力,推动生态语言学学科研究新发展。

黄教授详细梳理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包括豪根范式与韩礼德范式的差异、重要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呼吁学员做生态语言学研究应做到think and act ecolinguistically。黄教授指出,生态哲学观在生态话语分析中十分重要,他阐释了生态话语分析的一个假定——“以人为本”基本假定和三条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并通过案例详细分析了一个假定及三条原则的实际应用。黄教授接着解释了Stibbe提出的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并结合实例阐释了同一类型语篇的不同性质、同一语篇根据分析者生态观的不同归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话语类型的判断差异,分析者需根据使用场合、使用者身份、使用者状况、态度和感情的表达等在语境中解释话语。

何伟教授通过对比,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理论手段。何教授介绍了为推动学科理论发展而建构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理论手段,阐释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逻辑功能理论,并结合案例,指导学员运用理论手段判断话语的生态取向、分析话语的生态特征,指出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启发学员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为了更好地示范研究如何展开,何教授为参班教师深度解析了自己的两个研究案例——“环境保护广告话语的生态分析”和“教材中的动物话语表征研究”,第一个案例揭示了环境保护类公益广告话语生态意义的体现方式,为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的创作提供相关建议;第二个案例展示了内容分析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以及二者结合在教材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并建议教师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环境观。

参班教师在第一天晚上针对不同的任务进行了分组讨论,内化对生态语言学理论的理解、探讨生态话语分析实践。次日上午,我院青年教师许静在会上作了名为“重视教材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性”的小组汇报,汇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教材层面进行了分析阐述。汇报内容得到了黄国文教授何伟教授高度肯定和建设性建议,鼓励积极开展生态语言学研究和生态话语分析实践。

我院青年教师许静在“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研修班”中,积极参与、认真学习,顺利结业,并获外研社专业研修班“优秀学员”荣誉称号。据悉,本次研修班由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32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7名教师获得本次研修【乐学奖】,许静老师为获奖教师中唯一一位来自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




 
 

联系电话:028-61565368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30 09: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