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文法学院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支持下,举办了"人工智能的中华诗词创作"专题讲座。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日诗歌研究所所长金中受邀作主旨报告,文法学院院长徐学东主持活动,教育学院院长卢伟、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代表教师等嘉宾出席,吸引450余名师生踊跃参与,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金中教授以“人工智能作诗能否超越人类”这一前沿命题切入,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西安交大研发团队在人工智能诗词创作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他介绍,团队开发的“中太郎”系统已能生成符合日本传统和歌韵律的作品,并出版全球首部AI和歌集。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最新研发的“华七”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李白诗作,已能生成意境深远的五言律诗,部分作品通过图灵测试,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针对“机器无情感”的质疑,金中教授认为,文学价值并非由创作主体赋予,而是由读者解读生成。他指出,AI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在短时间内生成海量作品,其中不乏极具创新性的诗句。例如“华七”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为起句创作的《九峰绝顶》,其“俯视沧溟一点圆”的壮阔意境,甚至被专家认为“有太白遗风”。
讲座中,金中教授深入剖析了AI作诗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冲击与启示。他强调,AI的优势在于高效模仿与创新,但人类诗人在情感表达、文化积淀等方面仍具不可替代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人机协同创作,通过“AI提供灵感,人类赋予灵魂”的模式,推动诗词艺术的创新发展。现场展示的AI书法与诗词结合的跨界作品,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AI是否会取代人类诗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金中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关注跨学科研究,他特别提到,西安交大研发团队中既有计算机专业学生,也有文学爱好者,这种文理融合的创新模式正是攻克AI作诗难题的关键。
本次讲座既是一次科技前沿的探索,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文法学院将继续搭建跨学科平台,引导学生在数字时代守护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中华诗词的当代生命力,开启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联系电话:028-61565368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