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中外文学与文论教研室现当代文学课程组召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Ⅰ》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围绕“2+2”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推动课程数字化转型与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度融合。会议由中外文学与文论教研室副主任刘文主持,现当代课程组教师吕明蔚、刘媛、赵小爽、封羽共同参与。
刘文指出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方式。通过引入智能教学系统,课程组计划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与资源,结合数据分析优化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学习服务。吕明蔚提出“打造川派文学IP,深化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想,依托“智慧树知识图谱”平台,提出“川派作家IP双线开发”计划,线上将构建巴金、李劼人、艾芜等四川作家的文学地理数据库,线下则设计田野调查与研学活动。刘媛进一步设计串联巴金文学院、艾芜纪念馆等文化地标。课程内容突出巴蜀文学特色,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吴虞思想”“李劼人市民小说与四川民俗”“沙汀讽刺小说中的川西方言”等专题,通过剧本改编、方言朗诵、AI创作等多样化实践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赵小爽为进一步挖掘地域文脉,新增流沙河主题实践项目,设计建设五凤溪古镇书院、沱江文化研究中心等实践基地群,为文学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实体依托。同时计划推出“数字人辩论赛”、“流沙河VS郭沫若新诗写作虚拟辩论赛”、“微纪录片创作”多项特色活动。封羽基于知识图谱,设计三条“文学寻踪”路线:一是探访作家故居,追溯创作背景;二是沉浸文学场景,还原作品氛围;三是体验川剧、茶馆等文化地标,探寻文学与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
本次研讨会明确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Ⅰ》课程建设的“地缘+数字”双驱动方向,通过技术赋能与地域文化挖掘,致力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活力的创新型课程。刘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推动课程与产业学院联动,为传承巴蜀文脉、培育新时代文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联系电话:028-61565368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1